目 录
目 录
○本刊专稿——殷墟考古
河南安阳市殷墟王裕口村南地2009年发掘简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3)
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2010~2011年发掘简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26)
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制陶作坊遗址的发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43)
○研究与探索
北首岭遗址仰韶文化早期遗存研究…………………………………………………魏继印(59)
论殷墟出土的三枚青铜印章及相关问题…………………………………何毓灵 岳占伟(70)
考古发现的桃梗与桃人………………………………………………………………陆锡兴(78)
○讨论与争鸣
越王差徐戈铭文释读…………………………………………………………………彭裕商(86)
○信息与交流
《郑州小双桥:1990~2000年考古发掘报告》简介(雨珩42)
《海岱考古(第五辑)》简介(雨珩58) 《渤海上京城考古》简介(雨珩85) 《濮阳西水坡》简介(雨珩96)
○读者 作者 编者
本刊2012年1~12期总目索引(本刊编辑部91)
○述评·综论
篇名:河南安阳市殷墟王裕口村南地2009年发掘简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关键词:河南 安阳市 殷墟 王裕口村南地 贞人墓
提要:2009年3~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对王裕口村南地的商代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道路、房基、水井、灰坑、祭祀坑、墓葬等遗迹。其中以M103、M94为代表的家族墓地,是此次发掘的最大收获。两墓所出铜器上有与甲骨刻辞中所见贞人“
”相同的铭文。因而,该墓地可能是贞人“
”的家族墓地。两座墓葬分属殷墟第二、三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对研究殷墟时期贞人集团的地位及
的地位变迁提供难得的资料。
新中国考古六十年……………………………………………………………王巍(3)
篇名: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2010~2011年发掘简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关键词:河南 安阳市 殷墟 刘家庄北地 手工业作坊区
提要:2010年3
月至2011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刘家庄北地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所清理的遗迹中,殷墟时期的道路构成发掘区内遗迹分布的骨干,在道路两侧,大体以时代不同分布有陶窑、房基、水井、灰坑、祭祀坑、墓葬等。这些遗迹可能与制陶手工业作坊区相关。另外,F79的夯土建筑结构为殷墟首见,其东院窖藏坑所出有铭青铜扉棱圆尊也为殷墟首次发掘品。出土有铭青铜印章的H77祭祀坑和以M70为代表的家族墓地可能均与“
”族有关。刘家庄北地的发掘,为研究殷墟手工业作坊生产、布局提供了重要资料。
〇本刊专稿
篇名: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制陶作坊遗址的发掘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关键词:河南 安阳市 殷墟 刘家庄北地 制陶作坊
提要:2008年和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安钢大道两侧人行道和芳林街清理了24座商代陶窑。陶窑的结构基本相同,窑体均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包括窑室、
窑顶和烟道等,下部分包括火门、火膛、火道、窑柱、窑箅、火眼等。有的窑体前面还设有操作坑。该制陶作坊遗址出有陶拍、陶垫等制陶工具,生产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器类以盛食器占绝大多数,有豆、簋、盂、瓿、钵、盆、器盖等,另有少量炊器类的泥质小鬲、甑。据遗址内出土的陶器产品,推断该制陶作坊遗址的使用时间始自殷墟第一期,至少延续至殷墟第三期。
河南安阳市殷墟孝民屯东南地商代墓葬1989~1990年的发掘……………………
篇名:北首岭遗址仰韶文化早期遗存研究
作者:魏继印
关键词:陕西宝鸡 北首岭遗址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
中文提要:宝鸡北首岭遗址是关中平原西部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并有少量的老官台文化遗存。其仰韶文化遗存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庙底沟类型期、半坡类型期以及早于半坡类型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存。早于半坡类型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存是北首岭遗址中最丰富和最主要的一类遗存,可称作“仰韶文化一期北首岭类型”。它是仰韶文化最早的遗存,直接发展为“仰韶文化二期半坡类型”,可分为连续发展的早、中、晚三段,绝对年代在公元前5100年至公元前4500年之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5)
篇名:论殷墟出土的三枚青铜印章及相关问题
作者:何毓灵 岳占伟
关键词: 殷墟 青铜印章 功用
提要:文中详细介绍了殷墟近年来考古发掘所出的三枚青铜印章,并对印章的图案与文字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新的发掘品,进一步论证了殷墟传世印章的可信度,认为中国印章的起源至少要早到殷墟时期,其起源可能与陶质印模的有一定的关联。殷墟时期虽然已有数枚青铜印章面世,但此时的印章,其主要功能还是与青铜器铭文类似,用以标识主人的私名或氏族。
河南安阳市殷墟范家庄东北地的两座商墓…………………………………………
篇名:考古发现的桃梗与桃人
作者:陆锡兴
关键词:桃梗 桃人 驱鬼 西汉墓
提要:桃木崇拜是重要的古代民俗,桃梗、桃人是其中拟人化部分。历史文献对此有丰富记载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其功能在于辟邪驱鬼。战国楚墓、西汉墓以及居延、敦煌汉代边塞遗址出有数量不小的桃梗、桃人。桃人头身俱全,为女性形象,与女俑相似;桃梗以枝干为体,仅画出带髭须的威猛男子脸部,其底端削尖,可插于地面。桃梗与桃人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简化,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点,考古发现的实物形象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41)
篇名:越王差徐戈铭文释读
作者:彭裕商
关键词:越王差徐 越王初无余 戈铭
提要:越王差徐戈铭文较难通读,目前学者意见分歧,仍有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文中指出,“得居”、“差徐”均为越王名,“差徐”不是佐助徐国。该戈为越王差徐所作,铭文记述了越先王得居作金戚,差徐效法之,以作此戈。文中还依据相关典籍、古音和考古出土资料,推测差徐可能是古书中的越王初无余,得居可能是越王翳。
河南安阳市殷墟小屯西地商代大墓发掘简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54)
安阳的“商邑”与“大邑商”……………………………………唐际根 荆志淳(70)
〇研究与探索
徐州北洞山汉墓年代与墓主探讨………………………………………葛明宇(81)
○讨论与争鸣
释“疏”……………………………………………………………………李学勤(90)
〇考古与科技
雕龙碑遗址出土器物残留淀粉粒分析………………………………………………
………………………………陶大卫 杨益民 黄卫东
吴妍 吴耀利 王昌燧(92)
○考古简讯
武汉大学考古资料陈列室所藏陶瓶(黎海超·91)
内容提要:
篇名:新中国考古六十年
作者:王巍
提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科体系逐渐完善,考古队伍不断扩大,专业素质显著提高,理论方法丰富多样,重要发现接连不断,研究成果数不胜数,对外交流日益活跃,一系列的丰硕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中国考古学正在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都城考古、帝陵、墓葬、文化交流
篇名:河南安阳市殷墟孝民屯东南地商代墓葬1989~1990年的发掘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执笔者:唐际根、郭鹏
提要:
1989~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孝民屯东南地发掘了132座晚商墓葬。这批墓葬以小型墓为主,面积最大者约10平方米,仅1座墓内有殉人,具有“成片分布”的特点。大部分墓葬出土随葬品,有陶器、铜器、铅器、玉器和骨器等。墓葬时代为殷墟文化第二至四期,约相当于武丁晚期至帝乙、帝辛时期。这批墓葬的发掘,是全面了解孝民屯村及其附近商代遗存不可缺少的资料。
关键词:河南安阳 殷墟孝民屯 小型墓葬 2晚商
篇名:河南安阳市殷墟范家庄东北地的两座商墓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执笔者:何毓灵